最吸引我的內容,特別是在陳述香榭麗舍大道上的故事,與其他街友朋友的故事,以及那些與主角,尚-馬利,接觸過的那些法國與他國的名人的紀實,讀起來往往令我莞爾一笑。然而其他包含主角早期的童年故事,與數次沉浮於街頭和穩定工作之間的故事,卻令我感到哀傷,並感嘆一個社會為何會讓這些人淪落至此,是否是社會福利與相關機構失去了應有的功能,還是我們壓根就視這些街友為社會上的毒瘤,並暗自深信他們全是自甘墮落的人。
作者德布雷在書的結尾說道:顯然在還來得及的時候,他不懂得抵抗,或是無力抵抗。他隨著人生的波浪浮沉,沒有試著反抗,或是不能反抗,任憑水流把他送往原本該去的海角對面。這句話道盡了主角一路以來的人生寫照,也道盡了部分街友在面對人生每個決定性選擇時的一個重要訊息,沒有人是生來就該注定成為街友,因此我們不該對這些街友視為過街老鼠,而應該視他們就如同你與我一樣,是活在同個世界的人。應該對其伸出援手,並尊重他們的意願,而非採取非人道的方式去對待、驅離。
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法國巴黎街頭,但卻像極了荒野上血淋淋且肉弱強食的世界,主角數次在書中提到叢林法則,視街頭如如殘酷的求生場域,卻樂於自由且不受拘束的街頭生活,個性樂天知足,從不怨天尤人,卻也常常遭遇鄙視、粗魯的對待,讀到這些段落,總是令我不禁想起一些台灣的議員的驚人之舉;2011年,台北市議員應曉薇要求更改清潔隊灑水時間,要在深夜11時在萬華艋舺公園噴水驅趕街友。到了2015年,台北市議員鍾小平更建議把萬華區的街友集體載到陽明山安置。身為議員不思索如何從根本上避免讓人成為街友,卻滿腦子只想眼不見為淨,直叫人失望透頂。
然而街友與住戶之間的緊張與衝突卻也是事實,若每個街友都如同書中主角一般,懂得善待行人與住戶,或許事情不至於如此僵化,然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,如何以人道的方式協助街友且讓街友不和住戶發生衝突,並有效的不再讓人流落街頭討生活。或許我們需要重新檢視社會福利與相關制度是否功能健全,社會安全網絡是否能有效的執行,並且保護那些弱勢的人民免於如此的處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