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出自於兩名公共衛生學界的學者,經過收集、整理長達十多年各國的資料,統整出一個令各國政府都不能忽視的結論:對大眾健康真正的威脅,並非來自於經濟衰退本身,而是緊縮政策。這個結論是根據一種社會科學研究所採用的自然實驗(natural experiment),這種實驗法並非由研究者施加介入措施於觀察對象,而是採取旁觀式的角度去觀察發生於社會、歷史、環境的事件,對於不同社群的影響。而作者所設定的觀察重點就在於兩種政策所導致的後果:撙節法與振興方案。
撙節法是當國家面臨負債和赤字高漲,採取刪減政府在健康保險、失業救助、住屋補助等,並非國家運作的基本需求之支出,以求整治經濟衰退現象為目標的方法,簡言之,就是大幅度刪減社福預算、並要求國民共體時艱的措施。而振興方案,大致上與撙節法的措施相反,也就是不刪減社福預算,甚至可能提高醫療、失業救助等社會保障制度的預算。
作者以冰島和美國的新政作為振興方案的最佳例子,比較其他接受IMF所建議的撙節法的希臘和英國,與俄羅斯、義大利等其餘採取過撙節法的國家,在施政後人民的自殺率、疾病死亡率等生命統計數據,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:經濟決策不僅影響經濟成長率與赤字,也攸關性命。這一點與公共衛生的核心觀念相呼應,只有人民身體健康,才能投入工作,並有機會提升自我與社會價值,當人民有工作才有穩定收入,也才能提升國家的經濟流動率與競爭力。反之,一旦人民失去健康,就會連帶失去工作,沒有經濟來源就會失去就醫的機會,也無法再恢復健康,甚至永遠失去工作機會,導致國家失業率上升,造成經濟停滯,甚至衰退。
作者批評撙節法所採取的,在短期內大砍醫療、社福預算將導致經濟長期走下坡。樽節等於由政府帶頭大幅降低經濟流動,內需衰退,人民降低消費,企業慘澹、裁員、砍薪,導致失業率上升,薪水變少其消費力也變低,淪為惡性循環。
因此國家應該提出健全且合理的健康福利政策,讓人民的健康能維持,讓生病的人民能便利的就醫,不至於因為沒收入而無法就醫,提出失業救助計畫讓人民能重獲工作機會,降低失業率。同樣的,政府也不應該在國家陷入經濟困境時採取共體時艱的手段,而應該雪中送炭。同時,作者也不樂見政府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,忽略了健康與福利的議題。這一點我覺得可以給目前的台灣與未來經濟發展一記響鐘。
過去幾年台灣追求經濟成長過於著眼於GDP,甚至不惜犧牲國內中小企業,以迎合中國市場,過度樂觀與依賴中國的經濟需求,導致台灣內需衰退,面臨經濟成長衰退,企業砍薪、砍假毫不手軟,裁員關廠此起彼落,失業率高漲,政府在處理勞資糾紛更是一面倒的偏向資方,拿人民的納稅錢補貼企業所搞出來的爛攤子,政府高層更厚顏無恥的帶頭要求人民共體時艱。
長期漠視了社福、安全、健康政策、教育等社會保障制度的需求,顯然已經讓目前的台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。未來新政府的施政,在考量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同時,勢必需要納入人民生命價值與健康福祉,否則將淪為下一個希臘式悲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